目前分類:色彩學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色彩要素





.色彩三要素--色相、明度、彩度





(一)色相



      色相又稱色名,是指色彩的名稱。如同每個人除雙胞胎之外,都有其臉相上的特質。色彩也一樣,每種色都不一樣,即使只差一點點比例還是不同,這種不同的差異就形成所謂的色相。可分為兩種表達方式:





      1.固有色相:又稱傳統色名或慣用色名,是由自然界的事物來命名,或是依時代、地域、流行等因素來命名。例如:棗紅、檸檬黃、普魯士藍、孔雀綠等。





      2.系統色相:是以科學化體系為基礎的命名。例如:鮮紅、明黃、淺藍、暗綠等。其組成方式=「色調的形容詞」+「基本色名」。例如:鮮、明、淺、暗(色調的形容詞)+ 紅、黃、藍、綠(基本色名),就成了鮮紅、明黃、淺藍、暗綠等。





色相配色





   1.同一色相的配色:任一色相加黑、加白而成的深淺色彩的配色,具有安定、溫和的感覺。





   2.類似色相的配色: 類似色是色相環上呈30°60°之間的色相,因彼此相鄰而相似,呈現統一的感覺,如黃與黃橙、黃綠。它比同一色相的配色顯得較有變化也較為活潑。但若是
兩種鄰近的色相沒有太大的明度差,例如:青色與青綠色、紫色與青紫色,則可在任何一者中加入黑色或白色,使其產生明度差的變化。





   3.對比色相的配色: 對比色是色相環上呈120°~150°之間的色相,具有明顯對比的色彩關係,以相同的橙色來說,在紅色背景中會顯得帶有黃色,在黃色背景中則顯得帶有紅
色;這是因為橙色本身就含有紅色和黃色。對比色相若搭配不當,容易產生眩目、喧鬧等不調和的感覺。反之,若搭配良好,則可得到清晰、強烈的戲劇性視覺效果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
互補色是色相環上呈180° 的色相,是完全相異呈強烈對比的色彩,如:紅與綠、黃與紫、藍與橙等,均為互補色。由於以上特質,所以現今的廣告宣傳、商標設計等,也大量使用對比的配
色,來強調其設計理念與訴求。另外,由於呈現對比關係的色相其彩度都很高,不易調和,故可在明度、彩度上加以變化,使其產生調和感。


  





(二)明度







        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,色相中任何色彩調合白色,其明度會增加,反之調以黑色,其明度會降低。因此,在無彩色中,白色的明度最高、黑色明度最低;在有彩色中,黃色明度最高,紫色明度最低。


 




明度配色





  1.高明度的配色:純色混入白色後成為高明度的色彩,此時色相因皆含白色,所以緩和了純色之間的對比效果,產生明顯的統一效果,予人一種輕柔飄逸之感,這以化妝品、窗簾、壁紙、婦女布料的產品設計居多。而繪畫、攝影也常用此法。





     但若各色的明度差別過小,會喪失韻律感,造成散漫無力的感覺。


 





2.低明度的配色:低明度色彩因皆含黑色,其色相對比變弱,容易得到調和的效果,表現出穩重、莊嚴神祕的感覺,例如:冬天的西裝布料。





3.中明度的配色:中明度色彩的適應性極強。例如:中明度的原木色,搭配高明度的牆面,整體空間上便有明亮的感覺。反之,例如:紅色、藍色屬中低明度的色彩,與低明度的黑色搭配,便有低沉、穩重的整體感。



4.對比明度的配色:這兩種明度色彩搭配的結果,因其明度差異最大,具有很好的辨識效果,例如:黃配黑的交通警示標誌、放射線、毒藥、危險區域的色彩標示等,具有醒目的警示效果,以避免意外發生。


 





(三)彩度





 





       是指色彩的鮮豔度或純粹度。任何色彩的「純色」都是彩度最高的色彩,也就是該色彩的飽和度最高。若我們將一個純色加入白色,明度雖是提高了,可是色彩被白
色混合後,卻也被稀釋了,彩度因而降低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若將一個純色加入黑色,不但明度降低,彩度也同時降低。





 



明度配色








 
1.同一或類似彩度的配色:低彩度之間的配色,表現穩重、樸素的感覺,如:魏斯「柵柱」;高彩度之間的配色,表現鮮豔、活潑的感覺,如:馬諦斯「空中飛人」、公園的兒童遊戲區。





 


2.對比彩度的配色高彩度的色彩配上低彩度,表現調和的感覺。若是高彩度的色彩配上無彩色(黑、白)或帶灰的色彩,意象鮮明,有非常突出的效果。如:兒童衣服的色彩搭配。







. 十二色相環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 運用紅、黃、藍三原色,可以互相調配出:橙、綠、紫等(第二次色),以及紅橙、黃橙、黃綠、藍綠、藍紫、紅紫等(第三次色),組成十二色的色相環。








. 配色與調和





(一)均衡





2種以上的色相搭配時,在視覺上製造安定平穩的感覺。其方法是:





1.彩度高、暖色調的面積比例要小於彩度低、寒色調。





2.高明度放在畫面的上方,低明度放在畫面的下方。









 



 


 


 


(二)律動





 


 





類似的色彩若要有重覆、連續的韻律感,或使單調的色彩顯得柔和、活潑。其方法是:





1.漸變:由濃而淡,或由小而大依序遞增或遞減。





2.反覆:以數個色彩為單位,呈現規律的循環反覆。



 



 


(三)強調


 


在大面積中,使用小面積且醒目的色彩搭配,將使小面積的色彩顯得突出,這就是「強調色」。其方法是:





1.強調色的面積不宜過大。





        
2.
必須與整體色調具有對比性的色彩,如整體色為暗色調,就以高明度作為強調色



 


 


(四)漸層







為漸進變化的色調。例如將相同的色彩加以一層層的漸次變化,由深入淺或由淺漸深。其方法有:






1.色相的漸層:依色相環上紅、橙、黃、綠順序形成的變化。





2.彩度的漸層:由低彩度到高彩度或由高至低的彩度漸層變化。



3.明度的漸層:由低明度到高明度或由高至低的明度漸層變化。


 







 


(五)支配







        
在畫面上平均罩上一層色彩,使其有共通的色彩而達成統一和詣的效果,這個色彩就是「支配色」。





1.明度支配色:在各色中加入白或加黑或加黑,使得到相同的明度。





2.色相支配色:在全部色彩中加入同一色相。





 





 以上內容來自網路,徐韻琴老師的網站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布穀鳥兒童美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色彩與光

一.人眼如何分辨色彩

色彩的應用可以追溯到20萬年前,人類於穴居時代便已經開始了。而真正對色彩的研究,是在1666年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三稜鏡,產生七色光譜-紅、橙、黃、綠、青、藍、紫後才邁入色彩科學的新紀元。
簡單的說:「當光線照射到物體後使視覺神經產生感受,而有色的存在。」人眼就像照相機,當物體被光源照射時,物體吸收了某些色光、反射了其餘的色光,反射出 來的光線,通過眼球中的水晶體,然後在網膜上成像,經判讀明度與色相後,將資訊傳遞到大腦的視覺中樞,才能看到東西、分辨色彩。





光的波長,依其長短,按順序是:紅、橙、黃、綠、青、藍、紫。若反射所有的光,就變成白色,吸收所有的光,就是黑色。例如紅色物體是反射陽光中的紅色光,吸掉其他色光。夏天大家喜歡穿白色衣服,是因為白衣會將陽光完全反射出去,陽光吸得少,而感覺比較涼快的緣故。




因此:




1.色彩是光線刺激眼睛所產生的一種視覺現象,沒有光線就沒有色彩。




2.視覺的主要成因,在於光線的刺激所得到的知覺作用,物體受到光的強弱和方向不同 ,會產生各種複雜變化的色彩。






3.色彩的顏色現象可分為「光源色」和「物體色」。「光源色」乃是發光體發出的顏色,如燈籠;「物體色」乃是物體的顯色現象,如樹葉。另因物體的性質不同,又分為:「表面色」 (反射色),如紅色蘋果、和「透過色」,如彩繪玻璃。




二. 三原色

三原色可歸納為兩派理論;一是以光學方面立論,主張三原色為紅(Red)、綠(Green)、藍(Blue)。 另一方面是以顏色的應用立論,主張三原色為紅、黃(Yellow)、藍。

(一)色光三原色:橙紅 (Orange red)、綠 (Green)、青紫 (Violet blue)。一般稱為紅、綠、藍。色光混合又稱「正混合」,混合後其明度增加,又稱「加法混合」。色光三原色若以等量的比例相加時,可獲得白色光。

(二)色料三原色:紫赤 (Magenta red)、黃 (Hanza yellow)、綠青 (Cyanine blue)。一般稱為紅、黃、藍。色料混合又稱「負混合」,混合後其明度降低 ,又稱「減法混合」。色料三原色混合後變成混濁或黑色,但不為純黑色。

總之,色光混合,色彩的明度升高,稱為「加法混色」。而顏料與顏料的混合,其色彩明度降低,故稱為「減法混色」,三色光混合變成白色,正好是三顏料混合後的黑色的補色。例如:橘紅光與綠光混合,形成黃色光,正好是洋紅顏料與青藍顏料混合後之紫藍色的補色。



 


以上內容來自網路,徐韻琴老師的網站。

布穀鳥兒童美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